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2
鲁小创
手机查看
大众网·科技山东讯 近日,《山东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外公布。面向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战略需求,《规划》提出,将打造一批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全链条、全过程的高水平创新平台,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打造一支服务山东需求、产出重大成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攻坚力量,提升全链条创新支撑能力。
重塑攻坚 构建山东特色实验室体系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山东省深入实施实验室体系重塑攻坚行动。到2025年,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30家,建设10家省实验室,培育300家省重点实验室,构建具有山东特色、接续联动、梯次衔接的实验室体系研发布局。
一是加快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部署,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前沿交叉学科、优势学科积极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规划中体现更多“山东”元素和更大发展空间。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在新材料、高端装备、医养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牵头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分子与纳米探针、矿山岩层智能控制与绿色开采等领域加快创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二是高标准建设山东省实验室。鼓励各市整合高端创新资源,在优势领域积极创建山东省实验室。赋予省实验室人、财、物自主权,支持省实验室加快汇聚培养顶尖科学家和创新团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着重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共性理论和重大科学问题,加速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不断产出重大原创科研成果,建成创新资源高度集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具有山东特色和重要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和科学中心。
三是优化重组省重点实验室。聚焦“十强”产业发展和一流学科建设,在新兴领域和优势学科方面布局建设一批省重点实验室。力争到“十四五”末,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更加合理、质量稳步提升、数量稳中有增,成为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后备力量。
优化布局 技术创新平台多点开花
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的发展举足轻重。围绕新一轮科研组织范式变革需求和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等规范建设,布局建设山东分子生物医学研究院、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山东大学创新港等高能级重大创新平台。对支撑全省重点产业和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采取“一事一议”给予支持。引进培养一批国际知名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与团队,在能源科技、量子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自立自强与占先领跑,带动一批高精尖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布局建设。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海洋强省等重大战略实施以及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需求,探索组建省级综合类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国家在山东布局建设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动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等专业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围绕“十强”产业重点领域继续布局建设一批省级专业类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择优转建,培育具备冲击国家级实力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业互联网、航空轮胎等领域积极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十四五”末,全省新增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5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量稳定在100家左右。
立足全省区域特色和优势,积极对接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建设规划,加强整体布局,建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体系。“十四五”末,在全省主要疾病领域和临床专科建成2—3个国家临床中心、20个左右国家临床中心分中心,统筹建设30个左右省级临床中心、200个左右省级分中心。
同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量质提升。深入实施创新创业共同体培育计划,推动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打造全国创新创业“齐鲁样板”。到2025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量达到1000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超过500家。
完善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规划》还提出,将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具有地域特色的科研领域布局和特色学科建设,完善科教协同机制,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培育建设若干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
主要包括,深化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持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等驻鲁部属高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推动省属高校和高水平学科争创国内一流;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水平,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推动构建我省特色的基础研究体系,力争在“十四五”末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同时,创新科教产融合新模式。通过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大学科技园,共同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新平台,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科技园健康发展机制,加快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校地合作等举措,引导高校对接社会需求,承担科研项目,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水平。(鲁小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颖辉